慶祝貝多芬誕辰二百五十周年

慶祝貝多芬誕辰二百五十周年
Celebrate Beethoven’s 250th Birthday

路德維希‧范‧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是德國作曲家、鋼琴演奏家和指揮家。他於一七七零年十二月出生於波恩,並在十二月十七日於波恩Remigius Square的教堂接受洗禮。雖然他受洗的日期有被紀錄,但出生日期卻不明,據稱是一七七零年十二月十六日。
法蘭茲‧約瑟夫‧海頓(Franz Joseph Haydn),沃夫岡‧阿瑪迪斯‧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與貝多芬被譽為十八世紀三大傑出音樂家,而貝多芬更曾一度拜海頓為師,但後人對貝多芬的評價是「青出於藍勝於藍」。貝多芬一生共創作了九首編號交響曲、三十六首鋼琴奏鳴曲(其中三十二首帶有編號、一首未完成)、十部小提琴奏鳴曲、十六首弦樂四重奏、一部歌劇 - 《費黛里奧》(Fidelio)及二部彌撒曲等等。由於貝多芬上承古典樂派傳統,下啟浪漫派之風格與精神,因而在音樂史上佔有非常重要地位。貝多芬於一八二七年三月二十六日在維也納逝世,逾兩萬人出席了其葬禮,其墓碑只刻上「貝多芬」,因當年誰都認識他。時至今日,貝多芬的作品更為世人所熟悉及欣賞,可見其對音樂藝術何其影響深遠!

樂聖「一生坎坷」

貝多芬被後人稱為殿堂級大師、樂聖,但其一生甚為坎坷。貝多芬在音樂上的啟蒙老師是其父約翰,為使其子將來達到莫札特的成就,因此很早便教小貝多芬學琴,稍有彈錯便毒打,若喝醉酒更粗暴虐打,甚至經常打頭。雖然貝多芬八歲之齡就能在科隆登台演出,十一歲就在劇院樂隊演出,十三歲就成為風琴師,並發表了三首奏鳴曲,但經常被打頭,為其日後患上耳疾埋下禍根,亦因經常演出,令他很早便輟學,所以貝多芬在音樂上具甚高成就,但文化程度則不高。

由於貝多芬在六歲時患上中耳炎,當時並沒有接受良好治療,到二十多歲已產生耳鳴,總醫不好,影響他的聽力,從此開始規避社交生活,希望隱瞞自己聽力問題,不讓別人知道。正因耳疾,影響了其與別人的人際關係、甚至愛情,只沒有影響其音樂創作而已。

貝多芬於一八零二年依從醫生建議移居至維也納附近的小村落海利根施塔特(Heiligenstadt)生活和療養,其間,因耳疾令他思考自殺與活着的目的,並寫了著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遺書」,最後,他當然沒有選擇自殺,否則世人便欣賞不到他其後創作的經典作品。到底是甚麼力量驅使貝多芬沒有自殺呢?他說:「是藝術,就只有藝術保留了我的生命!」。雖然貝多芬因為藝術而沒有自殺,但耳疾及最終成為全聾卻影響了他的性格,據不完全統計,貝多芬在維也納生活的三十五年間,竟然搬家超過六十次以上,即平均每年要搬家兩次,主要原因便是其脾氣欠佳,與人不和等等原因。
眾所周知,貝多芬終生沒結過婚的,難道當時薄有名氣的音樂家沒遇上愛慕的人或仰慕他的人?當然不是,只是全都沒結果而已。正因他的愛情失敗,反而成就了他創作下一些經典之作。

《獻給愛麗絲》
貝多芬創作的鋼琴奏鳴曲當中,《獻給愛麗絲》(Für Elise)便是音樂愛好者最為熟悉的樂曲之一,更是鋼琴學習者必修的樂章。當年貝多芬創作這首鋼琴奏鳴曲後,在很長的時間內,掀起一片尋找誰是「愛麗絲」的熱潮,目標人物一度達四位之多。原來真實的情況是,當年貝多芬愛上他的一位學生特蕾莎(Therese Malfalti),他於一八一零年四月二十七日剛好創作了這首鋼琴奏鳴曲,原想利用參加特蕾莎父親當晚舉行的宴會上公開演奏此曲向當年只有十八歲的女學生求婚。到達特蕾莎家後,因為太興奮把酒喝多了,忘記求婚一事,在離開特蕾莎家時,匆匆忙忙在樂譜上寫了「獻給特蕾莎」,由於匆忙關係,字體是寫得非常潦草的。多年以後,音樂家諾曼為貝多芬寫自傳,最後在特蕾莎家裡找到了這曲子,但因字體太潦草,諾曼看錯是「獻給愛麗絲」,所以後來便把這曲子命名為《獻給愛麗詩》。這故事教訓我們,向對方求婚時不要喝得太醉,否則可能會錯失一段良緣。假如當日貝多芬沒喝醉,而特蕾莎也是喜歡老師的話,這曲子便不是名叫Für Elise,而是Für Therese了。

《月光》失戀之作
在十八世紀時期,階級之分仍是很嚴重的。當時神職人員地位最高,其次是貴族,再其次便是平民。貝多芬的全名是Ludwig van Beethoven,若是貴族應是von而不是van,所以人們一看其名字便知道他不是貴族,是一名平民。按德國駐香港總領事林文禮(Dieter Lamlé)解釋貝多芬的名字是這樣說的:貝多芬的名字源自佛萊明語(比利時一種方言)Beetroot是紅菜頭,「Hoven」是「Hov」的眾數,意思是農場,因此,貝多芬全名的意思是「來自紅菜頭農場的路德維希」。
早於認識特蕾莎十年之前的一八零零年,當年貝多芬已三十歲,他愛上了一位名叫茱利葉塔‧貴契阿迪(Giulietta Guicciardi)的女學生,是一位女伯爵。聞說這位女學生也是喜歡他的,但礙於她是貴族,而他是平民,最後只能分手收場。當時貝多芬很傷心,但很不服氣,便於一八零一年創作了鋼琴奏鳴曲《月光》「Moolight」 Sonata。該曲子表達出他心情的起伏,高低音之間猶如向這一位女學生對話,要她回想昔日相處時的美好時光。因此《月光》的曲音是非常豐富的。這首月光奏鳴曲,原稿稱為「幻想曲式的奏鳴曲」(Sonata quasi una fantasia),是後人稱為《月光》奏鳴曲的。

樂曲源自生活
在貝多芬的作品當中有不少源自生活的,例如他熱愛大自然,對他來說,那是他靈感的泉源。他在夏天時喜歡到安靜的鄉郊度假兼創作,其F大調第六交響曲《田園》便是表表作之一,曲中描述了大自然的百態,而各樂章都有小標題,具有自然主義傾向的聲響效果,對於交響樂形式和結構的開創性變革,都大大提升了標題音樂的地位。
此外,貝多芬奏鳴曲十八號Opus31/3便有回想故鄉之感。其小步舞曲形式旋律很美,中間TRIO前後有相反的感覺。曲中回想故鄉的溫暖以及快樂的時光,前面一個音一個音,中間之後又好像很衝動,令人感覺是孩子們在玩遊戲,但當遊戲結束後,又回到現實的情景。

大時代作品
相對於海頓、莫札特,貝多芬的年紀是比上述兩人年輕很多的,正因這樣,貝多芬經歷了法國大革命整個過程,而他本人是支持法國大革命的理念的。在一八零三年五月至一八零四年初,他創作了第三號交響曲,該作品是交響樂曲歷史上的里程碑式作品,是貝多芬最為鍾愛的作品之一,原本貝多芬想將該作品獻給他所欽佩的拿破崙,但因拿破崙後來稱帝,他憤怒地把樂章草稿頂部寫着「波拿巴」的字挖出來,留下了一個洞。後來他把標題改為「英雄交響曲 - 為紀念一位英雄人物」。

晚年流芳百世之作
貝多芬自四十七歲左右開始便全聾了,因此已甚少公開演出,作品也減產了。一八二四年四月宣告完成的第九號交響曲,距離第八號已有十二年之久,貝多芬嘗試將詩篇與交響曲聯繫在一起。該作品演奏全曲需約一小時,末樂章的歌詞由德國詩人弗里希‧席勒的《歡樂頌》(An die Frendo)中部分詩句改編而成。該作品的別稱「合唱」由此而來。據聞首演時,即使樂隊沒有完全準備充足,但演出大獲成功,全場觀眾站立鼓掌達五次之多,當時即便是皇室最高成員也只不過需要站立三次致禮,所以貝多芬事後也感動萬分。
一八二六年,貝多芬染病,健康迅速惡化。他說:「我只希望自己能給這個世界一些美好的音樂,然後就像一個老頑童一樣,在各位體面的先生面前了結塵世上的事。」
一八二七年三月,貝多芬在病榻臨終之際說:「鼓掌吧,朋友,喜劇結束了。」

手稿分隔五十五年
貝多芬所創作的九首編號交響曲是有第九號交響曲是有獨唱及合唱的。時至今日,《第九交響曲》仍在世界文化界有相當的地位,尤其該曲第四樂章部分樂段給指揮家海伯特‧馮‧卡拉揚(Herbert von Karajan)整理後,以《歡樂頌》(Ode to Joy)之名成為歐洲聯盟的盟歌。事實上,《第九號交響曲》的手稿,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原因,一部分存在當時的東德,另一部分則存在西德,直至東西德統一後,即相隔五十五年後才復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二零零一年九月四日將柏林國立圖書館收藏的《第九交響曲》手稿列入「世界紀憶名錄」。
今年是貝多芬誕辰二百五十周年,世界各地原安排了很多音樂會、講座、展覽等活動,因疫情關係大部分經已取消或延期,期待疫情過後,《歡樂頌》的歌聲再度響遍全球!

編輯部

貝多芬名言:
Beethoven saying